读《切•格瓦拉传》有感

2021-04-30 11:39
来源: 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
作者: 刘加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相较于前三者,社会主义发展史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我也想在这次的学习教育活动中弥补我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空白。我认真阅读了乔恩·李·安德森写的《切·格瓦拉传》,感悟如下,与大家交流:

他能力突出,仪表不凡,曾任职古巴高官,还担任过国家银行行长,他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有人崇拜他的叛逆精神、浪漫情怀,有人称他是理想主义者,有人奉他是精神领袖,也有人认为他是乌托邦的图腾,大国博弈的棋子,甚至是邪恶的化身。

1928年6月切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的一个比较富有的家庭中,当时的阿根廷政治腐败,乱象横生,家庭条件优越的他心中留下一个疑问,为什么人世间会有如此多的不公平,贫富差距怎么就会这么大。在他中学毕业之后,顺利的进入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习医学,但是不安分的他决定和朋友一起骑着摩托车环游整个拉丁美洲。当时的拉丁美洲被称为“美国的后花园”,在国际分工中,他们提供的是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得到的却是毁坏的土地,以及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在这次旅行中,切格瓦拉领略了南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也目睹了贫穷、仇恨疾病和灾难。

1952年9月,他回到阿根廷后在日记中写到:“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因为他的阅历让他得到了一个结论,想要让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必须选择革命。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再次踏上了旅程,几经辗转来到了危地马拉。当时的危地马拉正在进行一系列革命,尤其是土地改革,意图要收回美国联合国品公司占有的8400公顷的土地,但是美国人马上采取了行动,采用着一贯的套路,给当地的反动军官阿玛斯领导的雇佣军提供了全副武装,并用“把国民从国际共产主义的魔爪中解救出来”为借口发动了袭击,只为捍卫自己在当地的权益,随后雇佣军团使用军用飞机轰炸危地马拉的战略设施,要求总统辞职,否则就要推翻他的政权。在此危难之时,切格瓦拉依旧宣传着坚持革命的口号,而此时的他早已经从一名富家子弟成长为一个坚强的战士,美国中情局也早已把他锁定为“危险的共产党人”名单并计划将其处决。最终,美国用压倒性的实力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不仅收回了失地,还多分得了几万公顷的土地,被通缉之下的切格瓦拉,不得不选择流亡国外。

因为看到了危地马拉被美国主宰、操纵下以悲剧收场更加让他的斗志昂扬,所以执拗的他并没有选择返乡而是前往了墨西哥,在当地的一家综合医院找到了一份工作,业余时间涉猎了大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吸收了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因此他相信,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枪杆子里面才能打出政权。此后不久他结识了古巴未来的最高领导人菲尔德·卡斯特罗。

当时的卡斯特罗正和他的弟弟积极筹措着革命,因为他的国家古巴当时正处于巴蒂斯塔政权下的亲美独裁统治,很快,相同的理想让他们迅速建立起友谊。菲尔德·卡斯特罗似乎和切·格瓦拉有着相同的人生轨迹,同样出生在富有的庄园主家庭,同样对苦难的民众怀有深切的同情之心,同样富有叛逆和反抗的精神。他从哈瓦那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同样积极投身于反对亲美独裁政权的革命道路之中。

1956年他们组织了一个82人的反抗队伍,不久便迎来了政府军的袭击,当时一枚破片划过切格瓦拉的脖子,紧张和疼痛让他以为自己已经受了致命伤躺在了丛林之中,脑子里闪过的都是如何带着尊严死去,还好这次受伤只是子弹击中了木箱后木片划过颈部的擦伤,而这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也成就了未来切·格瓦拉不惧生死的战斗特质。当他们的武装部队最后仅剩22人时,不得不退入山林之中躲避围剿,那些天他的头顶总是回响着巡逻飞机的轰鸣,心中随时准备着决一死战的打算,最后他们在一个村庄安顿下来,并且他们的革命思想深得当地农民和工人的支持。随后因为当时的古巴亲美独裁政府越来越不得民心,所以他们带来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星星之火呈现了燎原之势,很快他们就召集了大量的支持者和兵力,组成了若干支游击队,向政府军发动了一系列成功的偷袭。而此时的美国为了保护自己在古巴的投资,向巴蒂斯塔政府提供了1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

1959年1月,当游击队的战斗成果愈发显着人民的斗争情绪逐渐高涨时,他们选择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剑指古巴首都—哈瓦那,独裁者巴蒂斯塔毫无招架之力,最终带走了3亿美元的财务落荒而逃。古巴革命以胜利告终。此后的切格瓦拉凭借着战斗过程中的先进思想、英勇表现和逐渐体现出的领导能力,被允许加入了古巴国籍,随后被任命为古巴工业部部长、中央银行行长。

一直都是美国眼中钉肉中刺的切格瓦拉如今还掌握了权力,并且为了发展本国经济,他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收回让给美国企业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并且对这些企业实施国有化。他这一系列的行为不断地挑拨着美国的底线,美国自然不会手软。首先搬出贸易战,对古巴采取经济封锁,这几乎与美国对付苏联的手段完全一致。其次,美国继续扶持古巴反动派,企图再次搅动古巴政局,但是这些反动派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毫无亲和力,几乎无法号召任何势力加入他们,这些反动派如同纸老虎一般,迎来的是团结一心的抵抗。在反动派即将被消灭殆尽时,美国也直接抛弃了他们,拒绝向他们提供任何的支援。

随着古巴与美国之间关系的愈发对立,事态就越来越严重,在1962年苏联以保护古巴国家安全为由,开始在古巴部署核导弹,这就是冷战时期离第三次世界大战最近的一次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最终美苏双方都冷静了下来,彼此退让,宣告了事件的结束。但是赫鲁晓夫的决策在激进的革命者切·格瓦拉看来,觉得无比的愤怒和失望,他表示“如果核弹仍在我们手中,我们就能摧毁美国的核心,我们会走向胜利,即便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成为牺牲品。”

从此切格瓦拉也开始和卡斯特罗在诸多层面产生分歧,但是从根本上他们俩依旧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是不忘初心。只不过卡斯特罗的理想是重振古巴,而切格瓦拉的理想就是继续革命,为全世界竖起红旗,最终切·格瓦拉留下一封诀别信,信中写到:“我正式辞去在党的领导机构中的职务,放弃军衔和古巴国籍,为了巩固革命的胜利,我鞠躬尽瘁地工作,今天,世界上另外一些地方需要我去献出我微薄的力量,我们的分别时刻似乎已经来到。”他无处安放的热情和理想让他放弃了权力和地位,而选择再次拿起枪战斗在革命的第一线,然而切格瓦拉后来的革命道路走得并不顺利。古巴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力量带来的,当时的古巴正有这种天时、地利与人和,而游击战的本身并不能给革命带来关键性的影响

在1965年4月,切·格瓦拉来到了非洲刚果,加入了当地的共产主义队伍对抗殖民统治者,并且也希望让其他世界地区的人接受美国是世界公敌这种思想。但是时过不久,切格瓦拉发现,刚果人很懒又很懈怠,部队不愿意训练,作战能力差,还经常威逼当地群众索要粮食等物资,也不得民心,而每当他去指责他们时,得到的答复出奇的一致——“我们不是古巴人”。所以可想而知,在刚果,切·格瓦拉并未实现他的理想,这也是一种必然。因为非洲国家的历史不同、文化不同,还有语言的隔阂,人民的思想无法与切格瓦拉相融合,但是越是如此,他的执念就越发疯狂。

几经辗转,切·格瓦拉最终来到了最后的国度——玻利维亚。同样的他也是试图推翻亲美政权,但是游击队依旧无法动员群众,这似乎注定了他的失败,最终在美国中情局的协助下,切·格瓦拉的藏身之处暴露了。1800名经过美国训练过的军队对其藏匿之处开始进行围剿,在战场上他的腿部中弹,枪管也被击弯,除了投降他已经别无选择。此时美国中情局探员迅速赶来,他见到了切·格瓦拉并这样形容切的样子:“他像是一头野兽,面庞消瘦、头发纠结、脸面朝下,双手被绑在身前……”在无法被阻止的枪决来临之前,当问到切有什么临终遗言时,他表示:“请转告卡斯特罗,他很快就会看到美洲革命的胜利!”面对死亡,切勇敢又坦然,最终刽子手连发六枪,结束了切·格瓦拉三十九岁的生命。他死后,遗体被展览,但是未曾瞑目的双眼依旧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隔三十年后,古巴派出专家前往玻利维亚,挖掘切·格瓦拉的遗体,因为他死后双手被切下来送往异地验证其身份,专家就以此为依据,找到了那具没有双手的尸骸,最后在古巴以国葬的方式进行了安置。这也是卡斯特罗对曾经并肩战斗的朋友一个最后的交代:“我们需要一个典范,一个不只属于现在的典范,一个会万古流芳的典范,这样的典范,他的行为中没有任何缺点,他的态度中没有任何缺点,他的表现中没有任何缺点……这个典范就是切·格瓦拉!”

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他从未惧怕过美国的铁腕强权,尽管实力悬殊;他是一个好战的人,因为他所到之处必定要掀起革命的战争;他是一个冷酷的人,因为如若核按钮落入他的手中他将毫不犹豫;他是一个无情的人,因为他对敌人从不手软,不留怜悯。

他把理想看做高于一切的存在,因此他能够放弃优越的生活和稳定的未来去追求理想,在获得成功之后,依旧拒绝了权力的诱惑,再次把全部的热情和生命投入到更大的理想之中,未曾有过半点怀疑,虽然他最后并未能成就伟大,但是这种对于理想和信念纯粹的追求在任何时代看来都是值得敬佩的。他那双永远充满决心和远大理想的眼睛总能激发人们的想象,让他的魅力穿越生死,穿越文化,穿越年代,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