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李琴,云梦县人民法院伍洛人民法庭负责人
怎么样把矛盾纠纷化解得又快又好,实质性地解决问题,是我们每一个基层法官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当前的矛盾纠纷特点和法庭规范化建设工作要求,对法官个人能力、精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光靠法庭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办案任务,更不用说让群众满意了。没有及时化解的“法结”,容易拖成当事人的“心结”,一旦失去了当事人的信任,丧失了公信力,我们就失去了实质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
解纷不能靠法庭“独角戏”,必须奏响多元共治的“交响乐”。
一、构建“大朋友圈”,汇聚解纷合力
案件判了容易,但矛盾根源没挖出来,执行难等问题就跟着来了。我们意识到,信息孤岛是解纷的“拦路虎”。所以,构建“朋友圈”,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打破部门壁垒,精心经营我们的解纷“大朋友圈”。这个“朋友圈”的核心成员是:镇政府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此外还有土管所、教育学区、卫生院,都是我们的“朋友”。
“定期碰头会”。伍洛法庭与上述三家单位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真碰、真聊、真解决问题。我们每周五梳理近期案件,联络几位“朋友”到综治中心见个面,通报涉诉矛盾纠纷类型和趋势,综治办分享辖区不稳定因素排查情况,派出所通报治安警情中可能转化为诉讼的苗头,司法所反馈人民调解遇到的难点。信息共享了,预警就前置了。
“联合预警哨”。几家单位之间设置了预警机制,接到矛盾纠纷案件后,立即吹响“预警哨”,第一时间通报相关单位,大家及时对苗头性问题进行研判。对于其他单位接到的矛盾纠纷,法庭能提前介入,指导调解,避免矛盾激化。
“协同攻坚队”。遇到复杂疑难纠纷,几家单位立即组成“联合工作组”,明确牵头单位,协同作战。综治办负责协调资源、稳控局面,派出所负责维护秩序、固定证据,司法所组织专业调解力量,法庭提供法律指导和司法确认“绿色通道”,形成“1+1+1>3”的攻坚合力。
这个“朋友圈”打破了信息茧房,实现了力量整合,让纠纷苗头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把大量矛盾吸附在基层,消化在诉前。
二、画好“三点一线同心圆”,筑牢基层防线
“朋友圈”解决了横向协同,但解纷的根子在基层,在村居,如何让解纷力量真正沉下去、扎下根?
我们的答案是:紧紧抓住“村委-司法所-法庭”这条主线,画好层级清晰、运转高效的解纷“同心圆”。
村委是“前哨站”。身处法庭,我们从来不等案子,主动到村里“找事”,定期下村走访、了解民情、指导调解、培训“法律明白人”,大力赋能村调委会。
司法所是“枢纽站”。法庭与司法所深度融合,形成调解资源共享、调解协议预审、疑难案件共诊机制,开通“司法确认绿色通道”,实现调解协议当天申请、当天审查、当天出裁定,让老百姓吃上“定心丸”。
法庭是“终点站”。法庭在判后找出基层治理的薄弱点和调解工作的短板,及时反馈给村委和司法所,指导改进工作。从最高人民法院案例库选取典型案件,编写通俗易懂的“调解指引”和“案例选编”,发放给村调委会和司法所,作为调解参考。
我们形成“村委摸排预防、前端化解 ——司法所专业调处、中端过滤 ——法庭依法裁判、后端保障”的“三点一线”工作闭环。2024年,法庭辖区通过村委和司法所成功调解的案件数量,已经超过了法庭受理案件总量的60%。
三、打好“组合拳”,创新驱动解纷
有了“朋友圈”和“同心圆”的基础框架,还需要创新的“组合拳”来提升解纷的精准度和效能。
“站庭联动”。我们在辖区几个重点区域(工业园区、大型社区、专业市场)设立了 “巡回审判点”兼“多元解纷工作站”。它不仅是法官巡回审判的场所,更是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市场监管等部门定期联合驻点办公、接待咨询、现场调解的“前沿阵地”。
“基层立法联系点”。 伍洛法庭作为孝感市人大常委会的基层立法联系处,从源头参与、权威解读、实践反馈三个环节,推动制度完善,统一法律适用尺度,促进法律更“接地气”。
“站庭联动”解决了空间覆盖和效率问题,让解纷力量下沉到最需要的地方;“立法联系”则着眼源头预防和规则引领,努力减少纠纷产生的土壤。这一“近”(解决当下)一“远”(谋划长远)的组合拳,让我们的解纷工作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
四、用好“传声筒”,讲好法治故事
我们化解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纠纷,更是在塑造基层的法治生态,在培植司法公信力的根基。怎么让群众从内心深处信服法律、信任法庭?光靠裁判文书和调解协议还不够。我们还要利用 “巡回审判+法治夜校”这个最接地气的法治“传声筒”。
巡回审判”是最好的课堂。哪里矛盾突出、哪类案件多发,我们就去哪里开庭。祠堂前、大树下、村委会院坝、甚至当事人家中,都是我们的法庭。精心选取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案件,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释法析理。庭审结束后,法官留出充足的时间现场解答旁听群众的问题,把法条讲透,把道理说清。
法治夜校”是点亮乡村的法治灯。我们利用晚上或农闲时间,在村活动室、文化广场开讲。不讲大道理,专讲老百姓关心的“身边法”。法官讲、调解员讲、播放法治微视频、用本地话演绎法治小品、组织法律知识有奖问答……怎么吸引人怎么来。
通过这个“传声筒”,我们不仅传递了法律知识,更渲染了司法为民的情怀,传播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理念。很多群众说:“以前觉得法院高不可攀,现在法官就在身边,道理讲得明白,我们心里亮堂了,遇事也更愿意讲法讲理了。”这份信任,就是我们化解纠纷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坚实的基础。